微博的商業化進程
時常有微博老用戶發出疑問,為何如今的微博變得如此商業化?然而實際上,微博正式早在2012年便開啟了正式商業化之路。2013年,廣告已經占據微博banner和評論區。
微博并非不知道商業化和產品體驗之間的矛盾,但面對日益增長的用戶數和營收壓力,他還是選擇了前者。
2013年4月,微博與阿里巴巴“聯姻”,阿里通過全資子公司Ali WB 5.86億美元戰略投資微博,阿里巴巴占股18%,微博IPO后增持至30%,雙方簽訂了為期3年的框架協議。電商就此成為微博的一部分。
2014年開始,微博開始嘗試垂直化戰略,通過扶持生產原創內容的各行業自媒體,一方面提供更豐富的功能和服務吸引用戶,另一方面滿足了不同領域廣告主的營銷需求。
這一策略大獲成功之后,如何爭奪用戶時間成為微博需要面對的問題。制造話題、打造網紅,微博想盡辦法吸引流量,因為流量數據是廣告主決定是否投放的重要因素。
2016年9月,微博啟動MCN計劃,批量引進商業化機構,扶持網紅變現能力;2017年3月,微博宣布推出網紅電商平臺,在對接MCN的同時挖掘打造網紅。
不僅如此,微博曾聯合艾瑞推出《2016網紅生態白皮書》,其中提到,微博作為一個開放傳播平臺,能通過優質內容的傳播幫助網紅更快地積累粉絲,進而實現品牌和IP的增值。
如今的微博已經被商業化充斥。
據36氪報道,微博熱搜榜的熱點段(白天時間每四小時為一個時段)每時段刊例價65萬,黃金檔(晚八點至次日早八點)刊例價100萬。
而在“收割”粉絲方面,微博也自有辦法,通過明星勢力榜反映明星微博熱度,除了打榜,粉絲可以通過“贈送鮮花”貢獻愛慕值來增加愛豆的熱度,而購買鮮花則是需要花錢的。
壓力當前 微博如何打擊“刷單”行為
今年年初,微博曾針對明星賬號刷數據的問題作出回應稱:已經調整了對微博轉發、評論計數顯示方式,同時針對違法犯罪做法已經報案處理。
在微博在今日的回應中提到,今年上半年,微博協同警方破獲了一起網絡水軍非法獲利案件。今年7月到9月,累計關閉以發布垃圾信息為目的的賬號123.4個,禁言發布垃圾信息的賬號1.67萬個。
微博“水軍”猖狂,但至今微博都卻未能拿出真正解決數據造假問題的做法。
兩個月之前,剛剛成立十周年的微博交出了Q2季度成績單:凈營收4.318億美元,同比增長1%;凈利潤1.030億美元,同比下降約26.9%。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來占據微博營收絕大部分的廣告與營銷業務,展現出了疲態。數據顯示,廣告收入3.71億美元,同比增長0.2%,增速創上市以來的最低值;增值服務收入6118萬美元,同比增長8%,較上季度24%的同比增速下降16%。背后原因除了廣告業寒冬,還有來自以抖音和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的沖擊。
在流量漸失的壓力下,微博是否能真正做到“堅決打擊各類刷數據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