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u06u2"></table>
  • <table id="u06u2"></table>
  • <xmp id="u06u2"><noscript id="u06u2"></noscript>
  • <table id="u06u2"><noscript id="u06u2"></noscript></table>
    <option id="u06u2"><kbd id="u06u2"></kbd></option>

    被成分黨和功效牽著走的“病態護膚”【化妝品生物技術專題新聞】

    欄目:化妝品生物技術專題新聞 發布時間:2019-09-06 作者: 半大叔和倉倉妹 來源: 來源網絡 瀏覽量: 2267
    成分黨的大行其道,到了影響廠家決策的地步,涌現出一大批“成分黨品牌”


    《美國美妝行業透明度感知評估報告》中提到,高達72%的消費者希望品牌能主動解釋產品成分的功效情況,而超過60%的消費者,希望品牌標明產品成分的來源。


    基于消費者對產品成分安全和成分信息透明化需求的日益攀升,“成分黨”應運而生。


    成分黨是互聯網與時代的產物,既是一群人,又是一種趨勢。


    于一群人,可分為“消費者”、“KOL”、“品牌”為代表的3類人群。


    于一種趨勢,成分黨是以社交媒體為核心營造的傳播環境中,以傳播成分帶動品牌銷量的趨勢。



    堆砌成分、追求數字的品牌商們


    成分黨的大行其道,到了影響廠家決策的地步,涌現出一大批“成分黨品牌”。


    偽成分黨品牌為迎合消費者的成分意愿與功效喜好,往產品里面添加劑量很微小的成分,堆成分,堆濃度,玩數字游戲,混淆消費者視聽,攪亂消費市場。


    一方面在營銷和策劃中重點打造自家的明星成分;另一方面,不斷拔高相應成分的含量數字。例如煙酰胺,從4%,到5%,到7%,再到甚至20%;又如維生素C,從5%,到10%,再到12.5%,甚至15%、20%,甚至連咖啡因這種管制精神藥品的添加量都敢標到5%了。好象誰家數字低了,就是用量不扎實了、效果不好了。消費者也不明就里,以為數字越高越好。這種與其被稱為成分黨,不如說成分數字黨更為合適。還有一種做法,是看什么成分流行,就加到配方里,最后配方中幾十上百種成分,這個也有那個也有,很豐盛的樣子,可以宣傳“富含XX種精華成分”……其實,到底哪個有效,可能誰都說不清楚。


    漸漸地,某些以單一成分為賣點并不斷突破數字的品牌,被業內人士稱為“原料販子”。從某種程度上說,既是一種無奈,也是一個諷刺,因為化妝品配方不應該是這個樣子。


    數字除了能直觀地顯示濃度之外,并不一定直接反映產品的效果與實質。這里面有大量的“花頭”。舉個簡單的栗子:某種美白原料,有兩種形式,一是10%的水溶液,一種是干粉。兩個配方分別添加1%,但實質上,第二種是真的1%,使用水溶液的這個其實真實含量是0.1%。這是僅就數字而言,還有大量數字以外的東西,例如某種植物提取物,提取工藝可以是水提、醇提、醚提、超臨界提、微波提……雖然是同一種植物的提取物,但提出來的東西的實質與效果可能天差地別。


    總之,成分的背后,是需要多方協調運作的,分析產品也不能只注重成分和數字。


    成分在護膚品中到底居于什么地位?


    成分表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一個產品,但遠不是產品的全部。決定化妝品效果和性能的因素眾多,成分處于最低層次。當然,最低層次并非不重要。問題在于很多人只看成分表上的名字——當然作為消費者,能直接看到的也確實只有成分表——在成分表之外,還有哪些東西呢?


    向上一個層次,是成分之間的配伍性,且不說協同增效性了(這屬于比較高階了),最起碼要保證成分之間相安無事,互相兼容。不僅要考慮活性成分之間的配伍性,更要考慮活性成分與基質之間的配伍性。再好的成分,如果在基質中都不能良好的溶解分散(除非它本來就是不溶解的固體,例如磨砂顆粒),加再多都沒什么作用。例如下圖中是蕓香甙,加到這個體系中,就析出,形成針狀結晶,可以肯定地說抹在皮膚上不會有什么作用。





    圖:蕓香甙溶解于醚類后加入水中,析出形成針狀結晶


    在防曬產品也存在大量的例子,例如阿伏苯宗,單用它很容易光降解,使用2,6-萘二甲酸二乙基己酯而不是普通油脂作為溶劑,就可以保護阿伏苯宗不被降解;某些時候本來有A成分挺好的,只要加進去B成分,A成分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或者出現副作用,或者不穩定(典型的例子是煙酰胺在酸性環境下會降解),有時候還會影響到防腐劑的效用。


    向上兩個層次,要考慮配方的生產工藝。什么成分在什么時候加,先混合哪幾個,在什么溫度加,甚至在什么攪拌速度下加,是否要真空加……等等。


    向上三個層次,要考慮產品經皮輸送體系。例如,使用載脂顆粒、脂質體、包合、緩釋體系、包囊或包埋、納米乳、納米顆粒、多層囊泡等,用于促進產品的穩定性、有效性,或者降低刺激性,或者提升吸收率等等。關于這方面,可以參考《藥妝品》第三版第2章有關內容。


    向上四個層次,也就是第五層次,要考慮產品的制劑甚至包裝方式。對于煙酰胺、肌肽這類比較穩定的成分,用一個普通的中性水凝膠或液體都是合適的。那么對于維生素C又該如何處理呢?谷胱甘肽呢?特別是維生素C(而不是它的衍生物),整個化妝品業界都在尋求其保持穩定的方法。目前有使用無水配方的、多成分復合的、冗余添加等多種途徑,但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憾。我也作過一些試驗,很遺憾也沒有找到答案。這很可能要通過制劑甚至包裝方式的創新來解決問題。




    圖:影響化妝品性能的各類因素及層級


    由上可見,一個護膚品的好壞取決于很多因素(如上所述的五個層次,成分只是最低層次)。談成分、研究成分、宣傳成分,并沒有問題,成分要談,但不能僅限于談成分的種類和濃度,特別是不能唯成分數字論,把數字越堆越高,那最后大家都來抹原料好了,要配方師干什么?問題是,給你一些100%的維生素C原粉(也或者是其它原粉),抹在臉上并沒有什么用啊!


    成分黨品牌的出現,某種程度上也是迫于市場壓力(因為有成分黨的顧客在),但也可能是在配方上的研究不夠。解決這個問題、擺脫數字依賴,一方面可能仍然要回到那個老生常談的詞:研究創新,包括成分本身以及上述的4個高級層次,這樣才能做出真正對皮膚發揮良好效果的配方(而非成分的堆砌物),也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應當加強臨床測試和研究,有沒有好的效果,讓實際使用后的證據說話。


    如果你是一位護膚品的用戶而非從業人員,不要只是追求越來越高的數字,否則最后把配方師們都逼瘋了,就沒有人去給大家做配方了:)你想想,假如就是簡單的堆砌一些數字,廠家也不會再注重研發,配方師也無須再研究試驗什么,反正往上堆就是了,最后受損的還是消費者。


    最后的最后,小編想說一句.... ....


    這篇文章不光是對日益走偏的“成分黨”們說的話,也是對眾多品牌商說的話:


    真正迎合消費者需求,應該是背靠核心科研團隊,加大對核心技術和產品原料的生產研發;品牌應更多地引導消費者,用客觀數據去呈現產品的真實效果。


    “成分風”終究會過去,潛下心來,品牌還是要踐行符合自身定位的發展道路,以優質產品贏得消費者青睞,潛心研究,總比跟風更有底氣些。


    畢竟風口會變,品牌更要堅持初心。

    ? 版權聲明:本文、圖均來源于網絡,公益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特別聲明:關于標題詞匯,因搜索引擎功能的特性,故為方便客戶的搜索習慣,相關詞匯僅用于搜索功能,不涉及廣告宣傳和功效描述!如果有不符合法規的地方,敬請提示我方整改,謝謝您的支持!

  • <table id="u06u2"></table>
  • <table id="u06u2"></table>
  • <xmp id="u06u2"><noscript id="u06u2"></noscript>
  • <table id="u06u2"><noscript id="u06u2"></noscript></table>
    <option id="u06u2"><kbd id="u06u2"></kbd></option>
    丁香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