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中國網紅第一股”如涵控股有限公司昨日公布截至6月30日的2020財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期內集團自營業務下產品銷售收入增長17.1%至2.473億元,主要得益于頭部網紅自營店鋪銷售的增長,同時部分肩部和腰部網紅的服裝和化妝品銷售陸續從自營模式轉變為平臺模式。
平臺業務下服務收入則猛漲201%至6550萬元,主要受平臺模式下網紅數量的增加以及集團在廣告和營銷業務中合作品牌數量的增加推動。
集團GMV同比大漲50.4%至7.58億元,凈收入大漲34.3%至3.128億元,凈虧損則收窄至2160萬元。但根據DT財經分析認為,GMV本身是個充滿水分的指標,下單但未付款的訂單也算在其中,而且比例超過50%。


△圖為如涵控股2020財年第一財季業績數據
該集團第一季度毛利潤為人民幣1.115億元,同比增長93%;毛利率為35.7%,同比增長10.9個百分點。經調整后歸屬于如涵控股的凈虧損為人民幣2160萬元,去年同期虧損人民幣4460萬元,虧損幅度同比大幅收窄。
值得關注的是,如涵控股已連續3年錄得虧損,2017財年的凈虧損為人民幣4010萬元,2018財年凈虧損為人民幣9000萬元(約合1310萬美元),2019財年凈營收同比大漲15.4%至11億元,凈虧損較上年同期的1.04億元收窄至7450萬元。
報告期內,如涵控股簽約的133名網紅中,頭部網紅3人,共3550萬粉絲,季度GMV3.69億元;腰部網紅8人,共2650萬粉絲,季度GMV1.04億元;成長中網紅122人,季度GMV2.84億元。
簽約網紅數量同比增加了43%;與公司合作品牌數增至701個,同比增長136%。如涵控股的3位頭部網紅貢獻了公司48.7%的GMV,與其余130位網紅所貢獻的GMV相當。
2019年4月3日,成功孵化出張大奕、蟲蟲、大金等網紅的電商如涵正式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募集1.25億美元,股票代碼為RUHN,發行1000萬股美國存托股,發行價為12.5美元。上市首日股價暴跌37%,市值在短短兩個月內更縮水超過70%,當時從最初的10億美元縮水至2.8億美元。
許多投資者認為,一個張大奕并不足以支撐如涵控股最初10億美元的市值,以網紅為主的經營模式存在太多不確定性。
目前,如涵控股業務主要分成三部分,包括張大奕的電商直營業務、其它KOL的電商直營業務以及KOL的網紅經紀業務,旗下擁有子公司杭州涵意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該公司旗下又擁有7家孫公司,其中杭州大奕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是如涵控股核心網紅張大奕從事電商業務的經營主體,如涵控股擁有51%的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如涵現在擁有的3名頭部網紅為張大奕、大金和莉貝琳,但是她們在2017年前已經是成名網紅。也就是說,三年來,如涵并沒有再次成功創造出一個頭部網紅。
另有業界人士表示,過高的營銷費用是如涵控股上市后的最大絆腳石。財報顯示,2020財年第一季度的銷售和營銷費用為人民幣7410萬元,比上一財年同期的銷售和營銷費用人民幣4320萬元增長71.7%。
與歐美消費者不同,中國消費者在線上購買商品的行為是由阿里巴巴和京東等電商巨頭培養的。
因此,旗下網紅帶貨力再強,沒有搭建自營平臺的如涵控股在賣貨上也跳不開淘寶、天貓等平臺,宣傳推廣則需依靠微博、小紅書,其中所產生的費用不亞于實體店的租金,這是如涵控股營銷費用高企的主要誘因。
對于營銷支出的急劇增長,如涵控股表示其原因主要為以下三點。首先,為提升產品銷售毛利率而增加的促銷費用。
其次,網紅孵化、培訓、內容制作相關的費用增長,以進一步擴展公司的網紅池,并以平臺模式拓展網紅銷售和廣告業務的增長。第三是無形資產,即獨家合作權的非現金性攤銷費用。
除此以外,隨著抖音、微視和Vlog等以短視頻內容為主的社交媒體傳播媒介出現,人們成為網紅的門檻不斷降低,網紅這門生意也在加快逼近天花板。消費者對于網紅的公信度正在不斷降低,這讓如涵控股復制“張大奕”的路程愈發艱難,流量變現已不再如4年前那么簡單。
不過有分析認為,雖然如涵控股2020財年第一季度大幅度縮小了凈虧損,而且營業收入也保持增長趨勢,但是營收的增長遠遠低于如涵控股在營銷方面的投入,并非一個良性的商業模式,在“網紅孵化”的路上,如涵控股還沒有跑出一個商業閉環。
財報發布后,如涵股價大跌11.49%3至4.47美元,市值為3.7億美元。
? 版權聲明:本文、圖均來源于網絡,公益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特別聲明:關于標題詞匯,因搜索引擎功能的特性,故為方便客戶的搜索習慣,相關詞匯僅用于搜索功能,不涉及廣告宣傳和功效描述!如果有不符合法規的地方,敬請提示我方整改,謝謝您的支持!